2007年7月的一千万美元对UC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此后,除了战略考虑引入新股东之外,UC再没有引进新的财务投资者,这既避免了股权的稀释,同时又保证了公司的平稳发展。
与一般创业公司第一轮两三百万美元、第二轮融资七八百万美元的融资节奏相比,这一千万美元数额很大,如果没有俞永福,很难拉得到。而俞永福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要保证UC在几年内不再为融资分心,也避免了为短线指标牺牲长远利益。
事实上,俞永福的出现,使投资方从此开始把UC看做一个完整的团队,而不再仅仅是一个产品小组,俞永福本身就使公司估值溢价。在做风险投资的几年中,他不 但掌握投资界内情,而且看过几百家新公司,有这样经验的人参与创建一家新企业,无疑在投资人心中平添了一个重量级筹码。
俞永福加盟UC可说是个异数。因为按照一般逻辑,从创业者、经营者转行做投资人很正常,比如雷军、周鸿祎都是此类,但反过来则很少见,转型成本高是 其中问题之一。更关键的是,这世界根本就很少给予年轻人先成为投资人再去创业这样的机会,风险投资人更需要经验,创业更需要激情,所以风险投资行业本身就 很少有年轻人做到高层,而老风投们往往已经没有激情与体力再去创业。
俞永福是风险投资行业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在最初那段时间,因为大家都没有经验,所以风险投资业的门槛比较低,以至俞永福25岁就得以加入,天赋加 努力,或许还有运气,俞永福在联想投资创造了多项记录,27岁即成为联想投资最年轻的副总裁。风险投资行业的从业经验对俞永福的成长帮助极大,他面对的都 是行业里积累了很长时间的CEO,在一两个小时里把其几十年的总结与其彻底分享,而且必须说真话,这堪称超级财富,“我看过500家公司,了解了他们的成 败”。
没有上千万美元,培养不出一个合格的投资人。在今天,年轻人的机会越来越少,很多成熟的创业者转去做投资人,年轻人只能打下手,只有俞永福所处的风险投资的起步时代才可能为年轻人打造这样一个舞台。
在2007年融资后,UC从乙方转为甲方,不再是他们去找投资人,而是投资人来找他们。此时,UC在融资时除了钱之外,更看重业务发展资源,他们有目的性地引入了两个战略投资人,阿里巴巴和诺基亚,一家是移动支付入口,一家是移动终端。
UC没有公布过从阿里巴巴和诺基亚到底获得多少钱,但据外界估计数额应该不会太大。UC后期在融资方面的保守做法或许是受到了俞永福的影响,可以想象,对于一个做过风险投资的创业者来讲,每一轮融资,每一次的股权出让,都不啻于割肉。
不过,由于UC已经实现盈利,即便它在未来不那么积极地接受融资,其生存也不会是一个问题。